鸿胪寺最初用来做什么_鸿胪寺最初用来做什么的
鸿胪寺最初是用来做什么?
鸿胪寺是中国古代官署名,最初是主持朝会以及各种典礼的礼仪,与婚礼主持人、晚会主持人差不多。最早秦朝称其为典客,汉朝时改名为大行令,汉武帝时期又改名为大鸿胪,唐朝初年改为鸿胪寺。鸿胪的意思就是大声穿赞,引导仪节的意思。
鸿胪寺最初用来做什么
鸿胪寺是我国古代的官署名,它最初就是一种掌朝会仪节的官,简单的说就是指皇帝上早朝时,他们主要负责主持礼仪、开道、宣扬、引导仪仗等。其职责与如今的婚礼主持人、晚会主持人等差不多。
鸿胪寺中的“鸿胪”的意思就是指大声传赞、引导仪节。后来,鸿胪寺经过不断的发展,成为类似外交部的部门,主要职责是接待外宾,处理外交事务。同时,鸿胪寺还负责接待藩属国使节,负责他们的吃住。
《明史.职官志三》:“鸿胪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凡国家大典礼、郊庙、祭祀、朝会、宴飨、经筵、册封、进历、进春、传制、奏捷、各供其事。《后汉书。百官志二》:“大鸿胪,卿一人,中二千石。丞一人,比千石。”
鸿胪寺名字由来?
鸿胪寺(Hóngqián xū)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关于它名字的由来,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鸿胪寺所在的这片土地最初是一片沼泽地带,人们在这里祈求平安、吉祥,希望有所建树,因此得名“鸿胪”。“胪”音近“工”,意为“建筑”,因此鸿胪寺的意思就是“建造平安的寺庙”。
另一种说法是,鸿胪寺的名称源自于佛教中的“胪乘”,这是一种以建造和守护寺庙为主题的佛教思想。胪乘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建造和维护寺庙来祈求平安、吉祥和福祉,因此得名“胪乘寺”。
无论哪种说法正确,鸿胪寺都是中国佛教文化中的重要遗产之一,也是西安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殿与寺门区别?
1、殿
殿,堂之高大者也。——《说文古本考》。
殿为宫室、礼制和宗教建筑所专用。堂、殿之称均出现于周代。“殿”字出现较晚,原意是后部高起的物貌;用于建筑物,表示其形体高大,地位显著。
殿堂的名称即依所安本尊及其用途而定。安置佛、菩萨像者,有大雄宝殿(一般称为大殿)、毗卢殿、药师殿、三圣殿、弥勒殿、观音殿、韦驮殿、金刚殿、伽兰殿等。安置遗骨及法宝者,有舍利殿、藏经楼(阁)、转轮藏殿等。
主要殿堂,如佛殿、法堂、毗卢殿、天王殿、方丈等,一般建于寺院的南北中心线上,其余斋堂、禅堂、伽兰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殿等,则作为配屋而建于正殿前后的两侧。
2、寺
《说文》里解释为“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后来,寺人的官署亦也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
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
汉代,九卿中有鸿胪卿,其官署即“鸿胪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后来鸿胪寺改建,取名“白马寺”。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
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寺庙起源?
寺庙的来历:
“寺庙”,实际上寺和庙是两个概念;而且“寺”和“庙”最早也并非宗教建筑场所。
寺,原意是官署。《说文解字》:“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寺,是古代朝廷里的一个办事机构,直属皇帝管辖,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讲的一级单位,寺的长官称卿。寺是永久设立的,不能更改(宰相底下的一级单位称为部,部有时候可以改)。
从秦朝起,以宦者任外廷之职,官舍通称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属中央机构,分掌刑狱、礼乐郊庙社稷之事。汉代郡国官署也称府寺。后来佛教传入我国,寺的职能也起了变化。据说汉明帝时,有天竺国僧人用白马驮《佛经》来我国,最初在鸿胪寺居住,于是,鸿胪寺便成了众僧供佛之所。从此,寺也指供佛的寺院,如白马寺、相国寺、慈恩寺等。寺院有两个重要的任务,一是教育;二是翻译《佛经》。晋代之后,佛教盛行,大兴寺院,“南朝四百八十寺”(杜牧《江南春绝句》),僧人众多。
白马寺塔的来历?
关于白马寺名称的由来,包括二层含义。其一,我国的第一座僧院为什么取名“白马”;其二为什么叫“寺”。为什么取名“白马”?就目前所见资料而言,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为“白马驮经”说。此说略谓:东汉时,明帝刘庄派人“西天取经”,因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返回国都洛阳,故将所敕建之僧院命名为白马寺。《水经·谷水注》说:“于是发使天竺(即印度。据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说: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古印度大致辖有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国领土)写致经像,始以榆欓盛经,白马负图,表之中夏,故以白马为寺名”。《洛阳伽蓝记》说:“遣使向西域求之,乃得经像焉。时白马负经而来,因以为名”。《魏书·释老志》说:“愔之还也,以白马负经而至,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关西”。就是持“白马驮经”之说的。
第二种说法,多数游人较为陌生。此说大意谓:在很早的时候,有一位外国国王(或谓印度国王),本打算毁掉国内所有的佛寺,其中有一个名叫“招提”的僧院,非常富有,尚未及毁,夜见白马一匹绕塔悲鸣,国王信其灵异遂罢毁寺之举,并改“招提”为“白马”。以后其他僧院(包括中国最早的僧院在内)也多以袭而取白马为名。佛籍《高僧传》(南朝梁释惠皎撰)等持此说。我们姑且称作“外国白马绕塔悲鸣”说吧。
另外,还有第三种说法。据今寺内保存的明代《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文说:“汉明帝永平八年,闻西域有佛,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书,及摩腾、竺法兰二沙门以归。至十年,始立寺。初名招提,后王有欲毁寺者,夜见白马绕塔悲鸣而止。固更名白马云”。公元1914年,由张敬轩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寺碑记》也说:“营寺于兹,初名招提,后更名白马”。按他们的说法是,由汉明帝敕命修建的这个佛寺“初名招提”,后因夜见“白马绕塔悲鸣”,才改称为“白马”的。此说好像是由第二种说法演化而来的,但毕竟有不同的含义;前者,“白马绕塔悲鸣”发生在别的国家;后者,“白马绕塔悲鸣”发生在中国,具体说,是发生在汉明帝所敕建的中国第一座僧院。
“白马绕塔悲鸣”之说,白马寺毗卢殿保存的明代《王诤诗》刻石就有“犹闻绕塔马悲鸣”的句子。
中国的第一座僧院为什么取名为“寺”?原在印度的时候,僧徒们聚居的地方,称为“僧伽蓝摩”(《洛阳伽蓝记》之“伽蓝”二字即其省称),意译为“众园”或“僧院”。在佛教传播于中国之后,正是由中国最早的僧院洛阳白马寺开始,才第一次被称作“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左传》注疏也说,九卿所居之处谓寺。“寺”本为中国古代官署的一种名称。如大理寺、鸿胪寺等;因前边提及的东汉明帝刘庄遣使西域,拜求佛法时,曾有二位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应汉使邀请来到洛阳,最初被安排在“鸿胪寺”暂住,后在汉明帝所敕建的僧院建成后,即取“鸿胪寺”之“寺”为名,并于“寺”前冠以“白马”,称白马寺。宋代高承所撰的《事物纪原》说:“汉明帝时,自西域以白马驮经来,初止鸿胪寺,遂取寺名,置白马寺,即僧寺之始也”,盖指此(亦见《清一统志》)。再后来,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寺”字更演化成了中国僧院的一种泛称。此外仍另有以“伽蓝”、“阿兰若”、“梵刹”等泛称僧院的。
白马寺这个名字,不见于东汉时文献,也不见于曹魏时文献。它最早见之于西晋时僧人竺法护的译经记中。说是,竺法护曾于西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四月,在洛阳白马寺译《文殊师利净律经》;十二月译出《魔逆经》;永熙元年(公元290年)在洛阳白马寺译出《正法华经》。就是说白马寺之名见于古代文献,距白马寺的最初创建(公元68年)已经是二百年以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