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比翼知识网!
比翼知识网LOGO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_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哪一年

2024-08-20 00:44
梦幻之旅
7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的是什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思是:建设成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产业全面发展、环境全面改善、民主全面推进、覆盖的领域全面、覆盖的人口全面、覆盖的区域全面的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的是“全面”。所谓的全面小康,包含三点含义:

1、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指的是“五位一体”都要全面进步,不仅经济要发展,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都要一起全面进步。

2、覆盖的人口要全面,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要惠及全体人民。

3、覆盖的区域要全面,不仅是城市繁荣,农村贫困地区也得实现小康。

小康社会的理想是中华民族追求社会进步和美好梦想的生动体现。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以高度的政治智慧,将“小康”概念引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成著名的“三步走”战略,生动表达了中华民族的雄心壮志,赋予中国道路基础性价值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新期待,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总体部署。

从小康社会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人民期待和社会发展为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制定的宏伟蓝图,这个蓝图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丰满和清晰的,凝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也彰显了新时代经济社会治理的中国智慧。

全建成小康是什么意思?

全建成小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华文明薪火相传,华夏儿女对小康的向往与追求赓续不绝。先秦时期,古代先民就有了初步的小康意识。《诗经》记载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在借痛陈民生疾苦,以规劝执政者体恤民情。在这一认识基础上,历代先贤对小康概念进行了不断阐扬,展开了更多想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_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哪一年

  “小康”的内涵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丰富,并超越了社会生活层面,被赋予更为多样的政治文化含义。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把“小康”描述为仅次于“大同世界”的社会模式。至西汉,小康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被视为政治清明的代名词。唐宋以降,人们关于小康的理念进一步发展,《全唐文》所阐述的“小康”是整体社会状态实现良性运行的体现。历经沧桑岁月,“小康”内化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美好愿景,成为传统中国对理想文明秩序与道德规范的至高追求,寄托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求救亡图存、富国强兵之道。洪秀全等人提出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传统理想型小康社会。康有为等人提出融入近代改良思想的“君民共主”型小康社会构思。孙中山基于“民生主义”提出包括“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等在内的小康社会形态设想。尽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深陷苦难与屈辱之中,对“小康”的追求止步于憧憬,但对“小康社会”的期盼从未泯灭。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初心使命,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国情,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命题和建设小康社会总体规划。“小康社会”这一饱含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富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美好愿景,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航向和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充分反映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把握日益深化。“‘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这一重要阐述是对小康社会深刻、丰富内涵的全面揭示。

  如果说“小康”是中华民族对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恒久守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中国共产党人继往开来的世纪伟业,是我们党在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上的卓越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所以能如期实现,归根结底靠的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政治前提,也是最大的政治制度优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中华民族史上都具有划时代意义,树立了中华民族史上的丰碑,书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制高点,回望小康社会建设的历程,我们信心百倍,必将汇聚起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磅礴力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什么时候提出的?

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与"建成"一字之差,但意义深远。   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以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   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报告从以下五方面充实和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六点要求: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2、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两个"倍增",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3、通过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4、通过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使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着;   

5、通过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6、通过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完善民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建设,总的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三、增强文化: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使之深入人心;   

2、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3、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实现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4、文化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元素,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必须要使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   

四、提高生活水平:   

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这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普遍提高的重要标志;

2、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育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3、就业更加充分,这是民生之本得到保障的具体体现;   

4、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这是发展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体现;   

5、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这是实现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的必然要求;第六,社会和谐稳定,这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必要前提。   

五、社会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要在以下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1、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使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初步建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3、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着减少;   


4、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现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声明:如果本文侵犯作者的权利,请联系本站予以删除。

COPYRIGHT © 2023-2025  比翼知识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1500519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