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比翼知识网!
比翼知识网LOGO

临夏阿訇_临夏阿訇念毛录地视频

2024-04-20 03:37
甜美可人
32

东乡县有哪些历史名人?

东乡县自古多名人,例如闵福英、马万福、汪玉良、了一容等人。

1、闵福英

临夏阿訇_临夏阿訇念毛录地视频

闵福英领导东乡族人民参加了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循化、狄道等地发生的回民起义。

1892年,甘肃严重干旱,粮价飞涨,人民无法生活,加上清朝的民族压迫政策和平时勾结汉族地主阶级实行歧视、剥削、压迫,从而引起了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的反清暴动。

1894年循化撒拉族马右古禄棒、韩老四等,因教派纠纷,聚众械斗。在起义军的打击下,双城清兵全军覆没。闵福英率领起义军直攻河州城,其他各地回民纷纷响应。

2、马万福

马万福(1849—1934),中国伊斯兰教依赫瓦尼派创始人。经名努哈。东乡族。东乡今甘肃东乡族自治县果园村人,故又称马果园。其祖、父均为阿訇,属北庄门宦。22岁即收徒讲学。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他前往麦加朝觐并求学,受瓦哈比运动的影响,弃门宦而改宗“艾海里·逊奈”。光绪十八年学成回国,途经湖北,为老河口清真寺挽留开学年余,次年始回故里。不久应聘到临夏漠泥沟何家寺开学,主讲《古兰经》、圣训、认主学、教法等学科,历时10年,宣传其“尊经革俗”和“凭经立教”的主张。

拉卜楞寺的历史沿革?

初建

拉卜楞清真寺始建于公元1854年(清咸丰四年)。当时,在该地经商的达吾、河买等人经与拉卜楞寺院协商同意,在上嗒哇择地修建了一座只能容纳十多人的临时礼拜堂。

修缮重建

之后,这座清真寺进行了三次扩建和一次修复。第一次扩建的时间大约是在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

1891年(光绪十七年)时,在拉卜楞经商的穆斯林约有60户。由于穆斯林人数的增加,原来的临时礼拜堂已满足不了人们的需坚。因此,众穆斯林决定建筑一座能容纳300人左右、房脊要高的礼拜殿。数年之后,工料齐备。开始修建时却遭到拉卜楞寺院喇嘛及藏族群众的反对,说清真寺建高了,就会把他们的寺院压住(因清真寺址地形较高)。所以只好小建低建,修了3间上平房。

建寺费用系穆民捐资。主持修建人为回商马木洒、上下喇家等。首任教长系河州多支巴张阿訇。1920年(民国9年)时,该地回民逐渐增加到200户,于是,不得不计划进行第二次扩建,扩建规划尽管规模不大,但仍遭到当地藏民和拉寺的干涉和反对,因而只扩大了比原来多容纳100余人的样子。由回族富商“同兴马”二爷、“染坊”马如胶等人将3间土平房按礼拜殿的形式扩建为5间,并修建了阿訇、满拉宿舍楼三间、“卧盖夫”铺子4间。

第三次扩建时间是1936年(民国25年)。由于民国17年的马仲英事件,河州大批难民涌人拉卜楞,致使人口户数骤增,是时在拉回族户数已超过300户。为使穆斯林们有一个较宽敞的礼拜场所,清真寺学董马乐天等人与拉卜楞藏区保安司令黄正清(第五世嘉木样之兄)经过多次商谈,终于取得了“可以全面扩建清真寺”的允诺和不干涉的保证。

这次扩建系新任教长达吾德哈吉倡导,工程由马乐夭、马胡赛尼、蒋福林、马尕三等士绅负责。该工程不分冬夏,历时3年才得以告峻,可见规模之浩大。新建的清真寺总面积为639平方米,寺内有砖木结构主殿5间、辅殿3间的殿宇式“五转三”礼拜大殿一座,阁楼亭顶式的3层宣礼楼一座,东南北厢房24间,处房、沐浴房等共12间。

整座建筑造型雄伟,飞檐四翘,角亭对立,大殿内外及宣礼楼雕梁画柱,砖雕木刻,细腻精美,古朴典雅,寺内悬挂有国民党甘肃省政府主席谷正伦、拉卜楞寺院第五世嘉木样丹贝坚赞、青海和硕特前旗河南蒙古亲王根尕环觉尔、拉卜楞保安司令黄正清、国民党甘肃省政府委员、临夏市回族名绅喇世俊等人送的贺匾。 1958年,反封建斗争中,这座清真寺被查封。“文革”当中,以破“四旧”的名义将其拆毁,上述匾额也一同被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了民族宗教政策、1981年,由85岁高龄的孔庆禄教长倡导,组成孔庆禄为主任,李占云、兰凤朝、马木海买、王玉生、马明义、马成忠等人为委员的 清真寺修建委员会,穆民自愿捐款,在旧址上重建拉卜楞清真寺。

规模建制

1983年,建成钢筋混凝土的殿字式七间转五间的礼拜大殿一座,其面积为511平方米,能容纳近800人礼拜;修起高25.2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5层宣礼楼一座;修建阿訇、满拉住宿楼10间,共205平方米;还修建灶房、沐浴房共22间,约334平方米,整个清真寺占地4亩,其中建筑面积1155平方米。[1]

寺院文化

据相关资料显示[1],本坊朝觐哈吉有王以思马夫妇、王古白、马国良、马明义、马明霄夫妇等。该寺的经堂教育较先进。如解放前,除了有阿訇授阿文外,还内设汉文小学堂,聘请回、汉族教师教授汉文。解放后,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阿訇。[1]

地理交通

夏河县拉卜楞清真寺位于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镇上嗒哇街。[2]拉卜楞清真寺座落在夏河县城拉卜楞西山脚下的“嘈哇”村内,是县城唯一的清真寺。该寺被中国伊协列入全国百座著名清真寺之内,并被编入《中国著名清真寺分布图》中。

尕姓是什么民族?

回族和藏族。

第一个渊源

尕[1] ,源于回族,属于以官职(教职)称谓汉化改姓为氏。回族中的尕氏,主要源自明、清两朝时期的伊斯兰教法官“尕最”,后取其词首谐音汉字“尕”为姓氏,称尕氏。元、明、清时期,自中亚地区来中原,精通《古兰经》诵读的伊斯兰教学者,及在清真寺里担任初级经文教学的阿訇,人们都称其为“尕阿訇”,其后有取其词首的谐音汉字“尕”为姓氏者,称尕氏,世代相传至今。

在新疆地区有一尕氏家族,上祖为明朝时期的望族,原来家居今陕西省的咸阳地区。至清朝初期,其曾祖曾考取进士入翰林院,故而在陕西咸阳一带有民谣:“先有尕家坟,后有河州城。”这个“河州”,就是今甘肃省南部的临夏回族自治市。

第二个渊源

源于藏族,出自宋、元时期藏族尕嘉洛家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世界第三、中国第一的长江(长度6403公里)之源头的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一带,在公元十一世纪上半叶格萨尔王统治时期,根据自然地理特点,将整个藏区分成阿里、卫藏、朵康三大区域,治多县属于朵康地区,是名震雪域的巨富——藏族尕嘉洛尔家族驻牧地。由于该区地广人稀,水草丰美,史称“尕嘉洛草原”,在历史上不仅出现了尕嘉洛家族那样富甲天下,前无古人的养畜大业主,而且曾经以“十八大动物王国”而著称于青藏高原。“尕”,在藏语中也有“年青”之义,更是“小”的爱称。在尕嘉洛氏族的后裔子孙中,有取其汉化谐音为姓氏者,称尕氏,世代相传至今,是藏民族中很古老的汉姓之一。

宋、元两朝以后,随着伊斯兰教传入青藏高原,逐渐出现了信仰伊斯兰教的藏族同胞,其中有以“尕阿訇”之官职称谓为姓氏者,后汉化称尕氏,亦世代相传至今。

声明:如果本文侵犯作者的权利,请联系本站予以删除。

COPYRIGHT © 2023-2025  比翼知识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1500519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