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淝水之战简介-淝水之战简介在哪里
淝水之战的简介?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不顾大臣反对,亲率三十万大军大举南下攻晋。东晋王朝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决定奋起抵御。经谢安举荐,任命谢安的弟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侄子谢玄为先锋,率领有着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八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
前秦军队紧逼淝水布阵,东晋的军队无法渡过。谢玄派使者给阳平公苻融下战书,要求秦军能够主动后撤,腾出交战的地方,让晋军渡过淝水,然后一决胜负。前秦的将领都反对答应晋军的要求,然而苻坚却同意晋军的条件,准备等东晋军队渡河一半时,出动铁甲骑兵奋起攻杀。谢石和谢玄得知秦军答应撤退的消息后,马上整顿兵马,指挥渡河。前秦的军队一撤军便乱了阵脚,朱序又在阵后高声呼喊:“秦军败了! ”秦军信以为真,纷纷狂奔乱逃。谢玄率军渡河之后,晋军乘秦军后退迅猛地发起攻击,秦军由于军心涣散,在晋军的攻击下大败而归。谢玄乘胜追击,直抵青冈。秦军一路践踏,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的追兵。淝水之战,秦军伤亡十之七八,苻坚仓皇逃至淮北。
晋军在淝水之战中大获全胜,前秦苻坚兵败,各路大军相继撤回北方。从此,前秦逐渐陷入分崩离析的境地,北方暂时的统一局面也随之解体。两年后,苻紧被姚苌俘杀,前秦灭亡。
淝水之战故事的简略概括?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在383年8月至12月。苻坚(338年~385年)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禁卫军)3万,共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绵延数千里,水陆齐进,仅运粮船只就有万艘。同时,苻坚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师7万从巴蜀顺流东下,向建康进军。东晋北上抗击秦军的总共兵力才8万,在宰相谢安的主持下,以谢石(327年~389年)为大都督,谢玄(343年~388年)为前锋,军队主力是北府兵(主要由流亡江南的北方汉族人口构成)。
当时秦军前锋苻坚之弟苻融兵30万首先到达颍口(今安徽颍上县),秦军初战告捷,苻融攻占了寿阳(今安徽寿县),与此同时,秦军慕容垂部攻占了郧城(今湖北郧县)。而且截断了东晋派来的救援军胡彬退路,将其团团包围在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苻融赶快送信给苻坚说:“敌人少而且易捕获,就是担心逃跑了,请赶快派大军过来。”苻坚见信大喜,留大军于项城,带轻骑八千赶到寿阳。这时候无论是苻坚或者是苻融都认为东晋已是刀翥之肉,于是派出原东晋太守朱序去劝降。朱序到了谢玄营中,将秦军部署完全和盘托出。并建议,趁秦军未完全集结,迅速出击。谢石本来是打算坚守不战,听了朱序的话后,便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主动出击。
11月,谢玄派刘牢之率精兵五千到洛涧(在今安徽淮南东),秦将梁成率部5万隔洛涧布阵以待。刘牢之以兵五千就敢强渡洛水,去攻击对手的5万人马,而秦军也居然被杀得大败,被斩杀一万五千人,秦大将梁成也被刘牢之突入阵内一槊刺死。
洛涧大捷后,令晋军信心倍增。谢石继续挥军水陆并进,直抵淝水(今安徽寿县南瓦埠湖一带)东岸,在八公山边扎下大营,与寿阳的秦军隔岸对峙。由于秦军紧逼淝水西岸布阵,扼守着淝水,晋军无法渡河。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又不容许晋军旷日持久地打消耗战,等到秦军九十万大军都云集过来,这仗就不好打了。此时,谢玄派使者去见苻融,要求秦军把阵地稍向后退,空出一块地方,好让双方一决胜负。苻坚认为让军队稍向后退,待晋军半渡过河时,再以骑兵冲杀,这样就可以取得胜利。苻融对苻坚的计划也表示赞同,于是就答应了谢玄的要求,指挥秦军后撤。秦兵士气低落,结果一后撤就失去控制,阵势大乱。谢玄率领八千多骑兵,趁势抢渡淝水,向秦军猛攻。朱序这时在阵后乘势喊叫:“秦军败了!”秦军刚吃了落涧惨败,由于后撤带来的阵势混乱,加上晋军的猛攻,朱序这一喊,秦军以为真的败了,越发慌乱,争相逃命。苻融眼见大势不妙,急忙骑马前去阻止,以图稳住阵脚,不料战马被乱兵冲倒,被晋军追兵杀死。失去主将的秦兵越发混乱,彻底崩溃。前锋的溃败,引起后续部队的惊恐,也随之溃逃,结果全军溃逃,谢玄等乘胜追击,直至青冈(今寿阳西30里)。秦军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军追至,因而草行露宿,不敢停息。此时,苻坚又中了流矢,单骑北逃,朱序等人投奔晋营。
按照苻坚的能力和当时的形势,苻坚消灭东晋是完全有可能的。淝水之战前,苻坚已经占据四川盆地与汉中地区,占据汉江中游的襄阳地区,苻坚已经拥有庞大的水军,其局势类似于曹操与孙权的赤壁之战前的情况。似乎苻坚的情况要好一些,苻坚毕竟还多占一个四川盆地。也许淝水之战前的局势更类似于西晋灭吴之前的形势,几乎不用多大劲,苻坚似乎就能吞并东晋了。苻坚也下了大力气,竟然动用近百万军队攻击东晋,结局似乎应该没有疑问了,但是奇迹还是产生了,让人意想不到。
淝水之战主要讲了什么?
淝水之战主要讲述了以下内容:
东晋时期,前秦苻坚率领大军南下,企图一举消灭东晋。东晋以谢安为首的将领们率领八万军队迎敌。
双方在淝水(今安徽寿县境内)展开决战。东晋军队利用前秦军队内部的矛盾和苻坚的轻敌心理,采取巧妙的战术,最终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军队。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也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
秦晋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实则仅二十多万)前秦军。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南部。
淝水之战使得北府兵声威大振,谢玄、谢安、谢石等人也凭借此战留名青史。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借此机会收回权力,成为了东晋唯一掌握皇权的皇帝。而战败的前秦天王苻坚,也并非是一位怯懦无能的君王,他诛杀暴君苻生,为永嘉之乱以来的关中百姓,带来了二十多年的和平岁月,使得五胡乱华以来的北方再度恢复生机,不过因淝水战败,本已经和平的中原,又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而苻坚也在两年后被叛将姚苌杀死。
淝水之战是什么意思?
淝水之战,又称肥水之战,发生於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出兵伐晋,於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馀万前秦军。
淝水之战发生在淝水之上,八公山之下。安徽寿县古城。淝水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东晋时,谢石、谢玄败苻坚于淝水。前秦和东晋的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留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
右图为淝水之战到北伐时期的南北形势图,图中黑线为淝水之战之前双方实际控制区域分界线,红线为北伐胜利到谢安去世时期的双方实际控制区域分界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