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的倡导者)
九品中正制通俗解释?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重要选官制度。这种制度的核心在于,由中央委任中正官来评定各地人才的等级,并将人才分为九个品级。然后,朝廷会根据这些人才的品级高低来授予他们相应的官职。
在九品中正制的实施过程中,中正官的选拔非常关键,他们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政治经验,负责评价人才的门第和出身。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人才的道德品质、才能表现以及家世背景等。然而,这种评价过程往往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中正官的评价可能带有随意性和主观色彩。
九品中正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在初期,九品中正制确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制度逐渐演变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这是门阀士族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总的来说,九品中正制是古代中国为选拔官员而设立的一种制度,其特点在于依据人才的品级来授予官职,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主观性和特权化的问题。
什么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始于曹魏。
当时是在曹丕刚接受禅让称帝后,想要建立新的王朝,并取得士族的支持,听取了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而制定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实九品中正制就是由察举制进化而来的。所谓“中正”,其实就是各州郡推选一位有德名的人为大中正,大中正下再设小中正,负责为读书人评判等级。九品中正制的评定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家世,另一个是品行才能。最后根据这两个标准来定品。
九品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这种对人物的等级划分,其实在两汉时期就已经很常见了。在该制度建立之初,主要是以个人的品行才能来定品,而家世地位只是一个参考因素。所以,虽然现代对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但在该制度的初始阶段,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在打压旧贵族和宗亲势力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使吏治得到肃清。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为了得到大中正的评定而跑到中央,导致地方人才紧缺,行政效率也低下。再加上入仕的官员也需要通过九品中正制的评定才能升官,因此官员们只是一心求名誉,不再为工作奋斗。此时魏国也逐渐失去统治力,大权落入贵族手中,而入仕和升职都需要通过中正之手,那么掌握了中正,便有官可做,于是九品中正制开始变得贵族化。因此后来发展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的局面。
虽然从现今的角度来看,九品中正制有许多的弊端,但在当时可能是优的,且最为先进的选拔制度,而各朝各代的选官制度也是在历史的铺垫中不断改进的。
九品中正制是什么意思?
九品中正制是清朝时期的一种官员竞争制度,由皇帝任命。它将官品分为九品,具体分为太学士、御史大夫、中书舍人、右丞相、左丞相、侍郎、尚书令、御史台监、中书令,并对试用者进行考核,以公正、客观地选拔出优秀的官员。
实行这一制度,使政府官员任用不再简单地依靠“提拔”或“关系”,而是要通过绩效考核来获得职位。
九品中正制的内容特点和评价?
九品中正制的特点是看出身选人,科举制度是靠学识选人。科举相对于九品中正制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九品中正制是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