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文学创作中最流行的文体是_汉代文学创作中最流行的文体是赋
汉代标志性的文体是什么?
汉代标志性的文体是辞藻华丽的汉赋。
汉赋是专门用来铺陈文采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有整齐的句式,华丽的辞藻,一般描写宫殿城市、帝王游猎等内容。这种作品的规模往往十分宏大,以体现磅礴的气势和开阔的视野,这正是与强大的汉朝相一致的特点。所以汉赋的产生,除了满足作者体察事物抒发情感的需求外,还有一个历史使命就是“润色鸿业”,赋这种体裁,就是为了歌颂这个强盛的国家而发展的。
汉代最伟大的汉赋作家是司马相如,他最著名的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等。《子虚赋》《上林赋》以夸张的笔触,整饬的句式描写了帝王游猎的壮观场面,司马相如不愧是汉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汉代还有很多的赋作家,比如“汉赋四大家”,其实这是除了司马相如之外的另外三人,扬雄、班固和张衡,他们也都创作了许多的汉赋作品。
汉代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
1、汉代产生的文学体裁是汉赋;
2、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3、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4、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分别是渲染宫殿城市,描写帝王游猎,叙述旅行经历,抒发不遇之情和杂谈禽兽草木,前两种是汉赋的代表;
5、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6、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像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7、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还有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和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西汉文学特点?
西汉文学的特点:西汉文学,以赋和乐府诗最为突出,散文创作成就也很高.2.赋的兴起与汉赋代表作①赋是两汉时期受先秦骚体和诸子散文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汉赋在创作技法上对后世很有影响.②西汉的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3.汉代诗歌①汉代诗歌以《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为代表,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明珠.②乐府是汉武帝时期由政府掌管音乐歌舞的机构,《战城南》《十五从军征》《东门行》《陌上桑》等,都是乐府名篇.③《古诗十九首》是东汉后期中下层知识分子的作品,《孟冬寒气至》《明月何皎皎》等,是当时的佳作.4.散文①贾谊的《论积贮疏》《过秦论》和晁错的《论贵栗疏》等,是西汉散文的名篇佳作.②司马迁《史记》的纪传也都是优美的散文,感染力强.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主要代表作家有?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赋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屈平、宋玉、司马相如、杨雄、枚乘等人。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有韵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 汉赋是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散文文体,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司马相如是汉代大赋的奠基者和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家。
论述汉代词赋创作兴盛的表现和原因?
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真不只是说说而已。丰富的社会生活、完善的政治体制和复杂多样的思想,促使无数中国人能够从身边汲取灵感,从而创作出一篇又一篇传世名作,唐诗宋词元曲早已深入人心,直至如今仍然是书本中的必学。
我们今天要说的,则是另外一种风格迥然不同的文章——汉赋。在两汉四百多年间的特殊环境下,它在当时的文学界成为主流,为中国的文化繁荣添砖加瓦。
对前代文学经验的继承和发展
不管是什么文学体裁,它的形成必定是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的,汉赋自然也不例外。因为只有在无数先人的发明创造之上,后人才能够借此建立完整的写作体系,毫无章法、乱写一通的东西是不会有人喜欢看的。
当然,乾隆写的诗是个例外,毕竟人家是皇帝。汉赋早在战国时代后期就已经出现了相应的雏形,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者就是荀子。他曾写出《礼》《知》《云》等十篇作品,采取了通俗隐语的方法将这些事物铺陈开来、详细阐述。
战国时期另外一名较为出名的赋作家叫宋玉,代表作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等。但由于后几篇作品的记载较为模糊,因此并不能确定是他所作。
值得一提的是,宋玉和屈原都是楚国人,他也是屈原情感思想和诗歌艺术的继承人,所以写出来的作品风格与屈原的有些许相近。随着楚辞的影响力越发扩大,汉赋的风格逐渐建立,偏向于史诗宏大;而纵横家散文的兴起,则为赋的创作技巧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使其越来越丰富。
最后,《诗经》也对汉赋的产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事实上,《诗经》对中国所有文学体裁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关键影响。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将周朝的社会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为赋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和灵感来源。同时由于描写对象的不同,不同的作品也常常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为汉赋在情感表达上的丰富提供了借鉴。
最后,许多汉赋当中都存在引用或者化用《诗经》经典句子的现象,许多修辞手法也同样是来源于《诗经》。
统治者的喜爱是推动汉赋繁荣的重要原因
虽然古代文学家们大部分思想境界都较高,道德素质水平也远超常人,但在吃饭上面跟平民百姓还是一样的。因此,如果汉赋作的创作无法使作者得到来自其他方面的实质利益,那么就将使这种文学体裁的创作进入严重低谷期。
事实上,汉赋前期的发展也确实如此。司马相如作为汉朝乃至整个中国都最为优秀的辞赋家之一,其文采必定是无可置疑的,《子虚》《上林》《天子游猎赋》随便拎一个都极具艺术价值,足以让后人奉为经典。
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人才,政治生涯的前期过得却并不顺利。为什么?就是因为当时的皇帝对这种文学体裁没啥兴趣,"会景帝不好辞赋",所以他也只能做个武骑常侍。而之后司马相如的仕途能节节攀升,也就是因为汉武帝偶然一次读到他的作品,这才开始重用他。
当时的汉赋还并不完善,无论是其自身的体系还是受众都处于一个发育阶段,正是需要鼓励的时期。若是如司马相如这样的优秀辞赋家无法因为凭借赋的创作来获得实际利益,那么将很难说他们还会坚守在这一领域。
当然,肯定也有一些辞赋家完全是因为自己热爱才去创作,但他们毕竟只是少数,更多人还是想将它作为自己政治升迁的助力。试想一下,如果平民百姓们可以凭借创作汉赋来谋得一官半职,使自己的阶级地位获得升迁,那么它在全社会的普及和受追捧程度想必将蹭蹭提高。
就算不提政治,以后靠写作的本事当个教书先生也是极好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汉武帝的继位不仅开创了一个中国古代王朝的盛世,也对汉赋的兴盛和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
不同的社会阶段奠定了汉赋不同的情感基调
汉赋既然是由人来创作,那么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如何就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篇作品的情感基调。毕竟艺术虽然高于生活,但总是来源于生活的。
经过多年的战争后,汉朝当时虽然已经统一中国,但各个方面都呈现出相当凋敝落寞的姿态。正如《汉书·食货志上》所记载道: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就连刘邦外出巡游甚至都找不到几匹颜色相同的马,社会生产之凋敝可见一斑。
为了使社会得到发展,汉初统治者主要实行以黄老之学为代表的清静无为政策。因此,汉赋在这时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风格上,都更多地呈现出先秦余韵,并非我们所熟知的那般宏大。
之后,多年的默默发展使整个国家进入繁荣阶段,大部分人民不再受困于温饱和贫穷。同时由于汉武帝等帝王对赋也表现出非常喜爱欣赏的态度,尤其是对帝王功绩和国家昌盛的歌颂这一类的赋作,这才使汉赋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各种优秀代表作如泉水涌出。
总结
由于汉赋本身的文学性质,导致它相比于唐诗宋词来说读起来更为晦涩和繁杂,因此也导致其受众较窄。但如果真要说普及层面的话,其实汉赋也并非不可触及,其中的许多经典语句也时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正是因为有着如此多先人的前仆后继、在此领域的辛苦钻研,才最终促成了如今中国文化丰富多彩的一面。而我们也更有责任与义务将这些文化传承发展下去,并不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