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努米亚共和国,努比亚共和国
蒙古四大汗国灭亡的惨状?
「 蒙古帝国的分裂
1227年,成吉思汗在围攻西夏都城兴庆府的过程中突然去世。在弥留之际,成吉思汗把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和拖雷四个儿子都叫到了床边,要他们要团结一致,服从新任大汗窝阔台的领导。虽然四个儿子都表示谨遵父亲的教诲,但内心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

在前任大汗去世后,新大汗必须要经过蒙古贵族组成的忽里台大会的讨论后,才能继承汗位。因为成吉思汗在进攻西夏的过程当中去世,事态紧急,所以忽里台大会推迟了一年。在这段时间里,拖雷凭借幼子继承财产的传统,担任了蒙古的监国,也就是临时大汗。
或许是担任临时大汗的经历让拖雷感受到了掌握最高权力的滋味,他想了各种方式推迟大汗的交接。但窝阔台毕竟是成吉思汗指定的继承人,加上察合台的支持,拖雷只好恋恋不舍地将大汗的位置交了出去。
经过这一事件,窝阔台和拖雷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为后来蒙古帝国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1241年窝阔台去世,他的长子贵由继承汗位。但贵由在位还不到两年就突然去世,去世之前连继承人都没指定。这下蒙古大汗的位置又悬了起来,觊觎蒙古大汗位置已久的蒙哥开始行动了。
蒙哥是拖雷的长子,他和术赤的长子拔都都对贵由的统治不满。贵由去世后,蒙哥在贵由的儿子还健在的情况下,与以拔都为首的一些蒙古贵族召开了一场忽里台大会。在这场忽里台大会上,蒙哥凭借着拔都等人的支持,被选为新一任的蒙古大汗。
在蒙哥继承汗位的过程中,拔都的支持非常重要。为了表示对拔都的感谢,蒙哥对拔都大肆封赏,使得拔都建立的钦察汗国成为蒙古帝国内部最强大的一个封国。
虽然名义上拔都仍然是蒙哥的下属,但蒙哥心里清楚,拔都和自己是同盟关系。因此蒙哥担任蒙古大汗期间,并不能干涉钦察汗国的内政。这也意味着,钦察汗国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独立国家,庞大的蒙古帝国开始分裂。
蒙哥费尽心机坐上了蒙古大汗的位置还不到十年,就在出征宋的过程中负伤而死。蒙哥去世之时,儿子年纪不大,没有强大的势力。因此有可能继承汗位的,只能是蒙哥的两个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
蒙哥去世之时,阿里不哥在蒙古本部。蒙哥去世的消息传到大漠后,阿里不哥赶忙在漠北召开了忽里台会议,并在会议中当选为蒙古新一任大汗。而忽必烈则在开平自立为大汗。蒙古一下子有了两个大汗,内战一触即发。
凭借着另外一个弟弟旭烈兀以及部分蒙古东路王爷的支持,忽必烈战胜了阿里不哥,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蒙古大汗。为了表示对旭烈兀的感谢,忽必烈将新征服的西亚地区封赏给旭烈兀,并让他在西亚建立自己的汗国,就是著名的伊尔汗国。
而反对拖雷后代的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在这次蒙古内战当中壮大自己的实力,基本脱离了蒙古本部的控制。至此,庞大的蒙古帝国正式分裂成了钦察汗国、伊尔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以及中央汗国五个部分。
「 帖木儿的兴起与两大汗国的灭亡
13世纪的蒙古人可以说是在欧亚大陆上打遍天下无敌手,哪怕是分裂出来的几个汗国,也都威震一方。虽然蒙古人马上打天下的功夫一流,但下马治天下的能力却不行,很快这几个汗国就陷入了内乱。其中最先灭亡的,便是西察合台汗国和伊尔汗国,而终结这两大汗国统治的人,便是著名的帖木儿。
帖木儿出生的时候,察合台汗国已经分裂成了东西两部分。帖木儿本是西察合台汗国一名普通的军官。之后因为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帖木儿被驱逐到了阿富汗。在阿富汗的时候,帖木儿与忽辛结盟,准备一起反抗蒙古人的统治。
1363年帖木儿和忽辛的军队攻占了西察合台汗国的重镇撒马尔罕,基本占领了整个河中地区。为了维持河中地区的稳定,帖木儿和忽辛立了一个傀儡的大汗。
之后帖木儿杀死忽辛,成了西察合台汗国实际的统治者。1370年帖木儿自立为埃米尔,对外宣称自己是成吉思汗和察合台的继承者,建立帖木儿帝国,至此西察合台汗国灭亡。
建立自己的帝国后,帖木儿决定效仿自己的偶像成吉思汗,积极地对外扩张。首先攻打的对象,就是盘踞在西亚的伊尔汗国残部。
由于伊尔汗国实行分封制度,在第九任君主阿布·赛义德去世后,受封的各个贵族开始在自己的领地形成割据势力,伊尔汗国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当中。1355年钦察汗国的大汗贾尼别克率军进攻伊尔汗国。在战争当中伊尔汗国的君主努失儿完不知所终,至此伊尔汗国灭亡。
伊尔汗国灭亡后,其余部在伊尔汗国的废墟上建立了几个小政权。14世纪末的时候,帖木儿率军杀进波斯,将从伊尔汗国中分裂出的贾拉尔王朝、克尔特王朝等小国逐一消灭,至此原先伊尔汗国的核心地盘尽归帖木儿之手。
除此之外,帖木儿还曾介入钦察汗国的内乱,打败了钦察汗国的大汗脱脱迷失,给予钦察汗国以致命的一击。
最后还剩下一个东察合台汗国。帖木儿扩张的时候,东察合台汗国也遭受到帖木儿军队的进攻,但没有被帖木儿彻底消灭。走了个帖木儿,却又来了个乌兹别克人。在15世纪后期,乌兹别克人大败东察合台汗国军队,至此东察合台汗国灭亡,其大部分领土被乌兹别克人和瓦剌人占领。
东察合台汗国灭亡后,一位察合台的后裔赛依德召集东察合台汗国的余部,占领了南部新疆地区,建立了叶尔羌汗国。叶尔羌汗国存在了一百多年,1680年被准噶尔汗国所灭,至此成吉思汗的后裔在中亚和新疆的统治被彻底终结。
「 俄罗斯:钦察汗国的继承者
钦察汗国是最早脱离蒙古帝国统治的汗国,其统治的核心位于伏尔加河流域。在蒙古西征的过程中,大批俄罗斯人被蒙古人打败,被迫臣服于蒙古。这些俄罗斯人后来大部分归属于钦察汗国统治。
由于文化和制度的不同,钦察汗国的统治者对这些投降于自己的俄罗斯人采取的是类似于中国古代的羁縻政策,即保留俄罗斯各个王公的统治权,但要求他们效忠于钦察汗国,并向钦察汗国提供赋税。
这种制度具有统治成本低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在钦察汗国强大的时候,这些俄罗斯人自然会乖乖地臣服于蒙古人,但一旦钦察汗国出了什么乱子,这些俄罗斯人可就要反抗了。
可偏偏钦察汗国就出乱子。公元1357年,钦察汗国的大汗札尼别被杀,国家陷入了长期的内乱。这时原本臣服于钦察汗国的俄罗斯人联合起来反抗。
带头的便是莫斯科大公国的大公季米特里·伊凡诺维奇。这可惹怒了当时钦察汗国的大汗马麦,他决定教训一下莫斯科公国。于是双方的军队在库里科沃平原展开大战。大战的结果却是莫斯科公国大胜。此战之后,莫斯科公国开始脱离了钦察汗国。
虽然在脱脱迷失担任大汗后,钦察汗国迎来了短暂的复兴。但因为与帖木儿的战争以失败告终,短暂复兴的钦察汗国又走向了内战。在内战之中,钦察汗国分裂出了诸如西伯利亚汗国、克里木汗国、喀山汗国等国家。15世纪中叶,钦察汗国的地盘就只剩下以古比雪夫为核心的伏尔加河流域地区。
钦察汗国衰落的同时,莫斯科公国却在逐渐壮大。此时钦察汗国的大汗阿合马正为财政告竭而发愁,于是他想到了莫斯科公国。虽然在1380年的库里科沃平原大战中,莫斯科公国已经在事实上了脱离钦察汗国的统治,但他们名义上的宗藩关系并没有解除。阿合马曾多次派人去莫斯科公国讨要贡赋,但都被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拒绝。
于是阿合马决定教训一下伊凡三世。1480年,阿合马纠集钦察汗国大部分的精锐,并联合立陶宛公国向莫斯科进攻。但由于立陶宛公国放了阿合马鸽子,并没有如期出兵,阿合马不得不撤军。
此战之后,莫斯科公国与钦察汗国的宗藩关系彻底解除。而在撤军的过程中,阿合马军队被西伯利亚汗国的军队偷袭,阿合马被杀。此后钦察汗国又陷入了内乱。1502年,克里木汗国大汗蒙哥吉雷率军进攻钦察汗国,并占领了钦察汗国的都城,至此钦察汗国灭亡。
虽然钦察汗国灭亡了,但由钦察汗国分裂出来的诸多汗国还在。1480年脱离钦察汗国后,伊凡三世逐渐统一了全俄罗斯。伊凡三世的孙子伊凡四世即位的时候,干脆将名号由莫斯科大公改为俄罗斯沙皇。当然伊凡四世可不仅仅满足于改个称号,他要的是实实在在的领土。
从1547年开始,伊凡四世派大军消灭了由钦察汗国分裂出来的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和西伯利亚汗国,并打败了克里木汗国。俄罗斯人在继承了钦察汗国领土的同时,也继承了蒙古人扩张的精神。伊凡四世之后,历代沙皇不停地对外扩张,将沙皇俄国打造成了欧亚大陆上仅次于蒙古的第二大帝国。
至于钦察汗国的克里木汗国,到了1783年的时候,也被俄罗斯所灭。至此蒙古人在欧洲的统治终结。
「 中央汗国:亡于大清
最后我们来说说中央汗国的灭亡。中央汗国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元朝。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徐达攻破了元朝的都城大都,推翻了元朝,将蒙古人赶出了中原。
虽然蒙古人在中原的统治崩溃,但蒙古王庭还在,蒙古的汗位依旧在传承。逃至漠北的诸位蒙古大汗想要恢复忽必烈的荣光,但无奈明朝实在是太强大,根本无法撼动明朝的统治。
到了明朝末年的时候,蒙古又面临着来自东部女真人的威胁。当时的蒙古大汗林丹巴图尔决定放下过去的过节,与明朝联合,共同抵抗女真人。
1632年,林丹巴图尔与女真人的领袖皇太极展开决战,蒙古军队大败。林丹巴图尔逃至青海,没多久就在青海病逝。林丹巴图尔去世后,他的后代于1635年向皇太极投降,至此蒙古汗国正式灭亡,女真人成了蒙古的统治者。
后来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事情,皇太极将女真的族名改为满洲,将政权的名字改为“大清”,随后入主中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
「 蒙古崩溃的根源,在于草原制度
蒙古是活跃在漠北的游牧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蒙古人形成了幼子守产制,但部落首领的传承又有着“兄终弟及,叔侄相承”的传统。这种矛盾的传承制度,导致蒙古帝国的大汗传承时,都要经历一番腥风血雨,有继承权的蒙古王子们互相之间杀得你死我活。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蒙古的实力。

作为游牧民族,蒙古人在冷兵器时代打仗非常厉害,但如何治理打下了的土地,这就使蒙古人就犯了难。为了更好地治理征服的地区,蒙古人往往是因地制宜,采取当地的传统方法治理。
比如统治中原的元朝,采用的是传统汉族制度;统治伊斯兰地区的蒙古人,则采用传统的伊斯兰法。这就不可避免地让蒙古人逐渐接受当地的文化。
这一过程,往往导致了蒙古人内部分裂成保持蒙古传统的传统派和接受当地文化的改革派。这两派势力同时参与蒙古汗位的争夺,进一步加剧了蒙古汗位争夺的惨烈程度。
于是各个汗国的王室在汗位的争夺中走向了衰落,接受分封的贵族们纷纷拥兵自立。最终,蒙古人建立的各个汗国走向了瓦解。
所以,蒙古帝国的灭亡,与其说是亡于他人,不如说是亡于自己。
钢的历史?
4000多年前:最初的钢铁
钢是世界上重要的基础应用材料之一,从基础设施和运输,到储存食物的锡铁罐,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4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人发现陨 铁并利用这个“神的礼物”来作为装饰。2000多年之后,人们才开始用开采的铁矿石来生产铁。
炼铁的历史早起源于公元前1800年的印度。公元前约1500年,安纳托利亚的赫梯人开始冶炼铁。公元前约1200年,赫梯王国灭亡,各部落带着他们的炼铁知识分散到欧洲和亚洲。从此“铁器时代”开始了
公元前三世纪:古老的工艺
铁器时代的工匠们并不知道钢铁冶炼的化学过程。 冶炼过程十分神秘,结果也依赖于铁匠的技术。技术比较高超的是南印度的铁匠们。早在公元前3世纪,他们用木炭加热坩埚熔炼熟铁,冶炼出“乌兹钢”,至今这种材料仍以其质量而闻名。中国的铁匠也冶炼出高品质的钢。
中国的炼钢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其炼钢工艺接近于“贝塞麦酸性转炉炼钢法”,这是欧洲在公元19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工艺。在大约公元600-900年,唐朝已经广泛应用钢制农用工具。
战争是钢铁发展的推动力
战争是早期钢铁发展的推动力。皇家军队,包括中国、希腊、波斯和罗马的军队,需要耐用强大的兵器和盔甲。很多工具,如斧头、锯子和凿子,在加入了钢成分后更耐用和高效。
尽管钢的需求不断增加,但炼钢仍然是一个缓慢、耗时并且昂贵的工艺过程。到15世纪,钢铁已经在全世界广泛应用。剑的制作尤其凸显了钢的优良特性,刃需要有韧性、坚硬且锋利。
12世纪:高炉炼钢出现
在12世纪,诸如高炉炼钢等工艺已经在亚洲开始出现并广为人知。那个时代的大部分炼钢工人已学会用渗碳工艺生产钢铁,即通过长时间加热在锻铁棒表层渗入碳粉以增加合金中的碳含量。这个工艺可能需要持续数天或者数周。
1740年:坩埚制铁工艺提高了产量
在1740年,一位神秘并且极富创造力的英国青年,本杰明·亨斯曼(Benjamin Huntsman),向英格兰北部的剪商透露了新的坩埚制铁工艺。应用粘土埚,也就是坩埚,使棒材的熔炼温度足够高,达到渗碳工艺的要求,同时能够将生产出的钢水铸造(倾到)出均匀、高质量的铸锭,相对过去,该工艺提高了产量。
尽管亨斯曼的发明还未实现低成本、高产量地生产高品质钢的目标,仍需要后人继续努 力。但正是他的技术推动英国谢菲尔德成为19到20世纪大的炼钢中心之一。
18世纪:工业革命带动技术革命
工业革命是一个技术革新和创造层出不穷的时代,亨斯曼的坩埚技术只是这个时期众多发明中的一项。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其对世界范围内的制造、贸易和社会各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那时铁在工业领域独领风骚。而到20世纪末,钢成为新的霸主,成为现代世界位于核心地位的金属材料。
蒸汽泵驱动水车发电,即使在枯水期也能为高炉提供动力。焦炭和生铁供应充足,铁逐渐替代了木材成为建筑材料的新秀。同时,钢为动力机械时代提供了许多坚固、锋利的工具。
钻头、锯片、刃等工具都选择用钢来制造,钢铁应用范围的扩大进一步促进了发明。很快,另一个发明家,亨利·科特(Henry Cort)拉开了一个重要生产工艺的序幕——轧制薄板。
(英国使伦敦成为当时最大有色金属交易中心,最早的有色金属期货市场也是这个时期在伦敦开始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伦敦金属交易所(LME))
随着工业革命地继续推进,钢铁的需求不断增加。金属材料对于贸易和运输业发展至关重要。如果没有金属就不会有铁路,造船业同样要求更高质量的金属件。造船业的供应商,亨利·科特开发了两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生产技术来满足造船需求,并分别在1783和1784年获得专利。
第一项技术是通过搅拌搅炼炉内的熔融生铁水提高铁的质量。这种工艺通过减少碳含量,以提高金属韧性并减少脆性。第二项技术是获得终产品前的金属轧制。相对传统的锤打工艺,轧制后的金属更有韧性并且强度提高。
到18世纪,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在欧洲遍地开花。拓荒者带着那些先进的工艺和技术跨洋过海,把工业化带到了北美、日本和世界的其他地方。钢铁对美国中西部大开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用熟铁制成的犁很容易地拨开那片重质土。钢制的犁车和蒸汽驱动的设备改变了农业面貌,开始进入机械化时代。
19世纪:钢管与焊接的出现
1815年,苏格兰工程师威廉·默多克(William Murdock)用废弃的步枪枪膛连接成管网,为伦敦的照明系统输送煤气。他的创举开启了钢管时代,如今钢管已成为现代社会建造油、汽和水运输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基本材料。人们对钢管密封性越来越高的要求也推动了焊接技术发展,同时也开发出在焊接时能耐高温并且不开裂也不降低强度的钢种。
19世纪80年代:迈向工业化生产
几个世纪以来,钢因其韧性高以及易于加工出锋利面而备受 “追捧”,但其生产过程缓慢并且昂贵。19世纪五六十年代,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让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19世纪80年代奠定了现代钢铁工业的基础。
现在,已经能够大量连续地生产出品质优良、外形尺寸稳定的钢材,并大规模应用于各个领域。此后,钢迅速代替了铁应用于铁路和各种建筑结构,从桥梁到房屋。利用钢能够制造出巨大的动力涡轮和发电机等,使得水和蒸汽能够被用来为工业化进一步提供动力,从而开辟了电力时代。
20世纪:钢铁时代的到来
即将进入20世纪之际,炼钢业成为重要产业,科学逐步揭开了钢的神秘面纱在铁晶体中渗入少量的碳元素,有助于增加钢的强度。这也是一个成就伟大企业家的时代。在美国,当约翰·皮尔蓬·摩根买下安德鲁·卡内基的钢铁公司后,于1901年组建了美国钢铁公司。
1906年,美国钢铁公司在印第安纳州加里(Gary)建成新工厂,从此也创造了一座城市加里,2011年,美国钢铁公司成为美国第二大钢铁生产商。
随着对钢的性能更深入的了解,合金钢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1912年,两位克虏伯公司的德国工程师,本诺·施特劳斯(Benno Strauss)和爱德华·莫勒(Eduard Maurer),获得了不锈钢发明专利。
世界大战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对钢铁生产造成巨大影响。如其他重工业一样,由于军事装备的需要,在很多国家钢铁制造被收归国有。而且,为了运送部队和军用物资,建造铁路和轮船也需要大量钢材。军用车辆,特别是坦克也严重依赖钢材。
20世纪60年代:战争之后进入家电时代
在经历了二战期间的经济衰退之后,贸易和工业开始复苏。那些曾为生产坦克和战舰提供钢材的企业开始转向满足汽车和家用电器等消费需求。人口膨胀期恰好也是房地产兴旺的时期。
越来越多的人口流向城市,建筑变得更加宽敞高大,而主梁和钢筋混凝土都需要大量钢材。到20世纪60年代,家庭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大量家用电器,包括冰箱、冷冻机、洗衣机、烘干机等。
此外,还有起源于1955年的钢制集装箱,为船舶、公 路、铁路运输提供了强大、安全的方法。汽车迅速成为受欢迎的大众消费品,并因此促进了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发展。这一发展过程带动了所有钢材品种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高强度钢出现
新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拉动了特定力学性能新材料的需求。全球钢铁企业都开始应对这一挑战,推动创新研发,新钢种层出不穷,极大地拓展了钢的应用领域。人们通过添加一定数量的不同种元素到熔融的铁矿石中,开始生产高强度低合金钢(HSLA)。
油气工业有更为特殊的需求。巨大的管线横穿灼烤的沙漠、冰封的荒野、或是浩瀚的海洋,这都需要具备高强度和高韧性,还需要有良好的焊接性能,以避免管线连接处出现薄弱点。这种情况下,HSLA 钢中的锰和其他微量元素保证了所需性能。
20世纪60年代初起,HSLA钢发展迅速,被用在从桥梁到割草机等各个领域。首先,HSLA钢比传统碳钢拥有更高的重量与强度之比。一般说来,同等强度条件下,HSLA钢大约比普通的碳钢轻20%-30%。这一特性使得HSLA钢尤其适用于汽车制造,确保汽车的强度和安全性能,同时促进轻量化并节约燃料。
20世纪中期:炼钢方式的转变
20世纪中叶,炼钢技术获得很大提升。碱性氧气炼钢法和电炉炼钢法成为主要的生产工艺,使得生产过程更高效、更节能。甚至允许生产者把废钢作为原料进行再利用。
20世纪60年代,汽车、家电的报废产生的废钢以及工业废钢成为重要的、容易获取且价格低廉的原料。电炉(EAFs)早出现在19世纪末,然而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用于生产特殊钢及合金。
现在,基于废钢的充足供应,电炉更适合于大规模生产。与氧气顶吹转炉不同电炉生产速度也很快,通常不到2个小时。同时,电炉钢厂建设成本较低,这对于战后还处于恢复期的美国和欧洲工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粗钢生产工艺的革新,把钢水倒入模具中进行铸造的新工艺也开始出现。20世纪50年代以前,钢水被注入固定模具中形成钢锭,随后再轧成薄板,或其他形状及尺寸更小的钢材。今天生产商几乎可以为用户提供他们所要求的所有性能的钢,包括从超强钢到薄如纸的薄板。
20世纪:镀锌兴起
钢材还需要涂层来防锈和防腐蚀,这对于船舶、桥梁和铁路用钢尤其重要,因为这些材料要在高温、低温、海水和雨水环境中服役。采用纯锌或锌铝混合层作为涂层的热镀锌工艺已广泛应用。
20世纪60年代:短流程钢厂兴起
20世纪60年代,电炉(EAF)的兴起为短流程钢铁厂的发展奠定基础,也为钢铁行业带来了显著的变化。基于电炉流程的钢铁厂则不同。该流程使用废钢、 直接还原铁(DRI)或生铁作为原料,生产线的建设成本通常较少,且运行也更简单,因此称为“短流 程钢铁厂”。
技术革新与相对低廉的成本和便利的操作相结合,都有助于短流程钢铁厂在全球市场的扩张。
20世纪末期:私有化注入活力
经济制度改革为钢铁企业更具竞争力注入了新能量。许多衰落的国有化公司在私有化进程中获益。1999 年,Koninklijke Hoogovens(克宁克莱克-霍戈文)与英国钢铁公司 (British Steel)合并成立了英荷康力斯(AngloDutch Corus)。
2001年,西班牙Acelaria、法国 Usinor和卢森堡Arbed合并在欧洲成立安塞乐公司 (Arcelor)。2002年, NKK与川崎制铁(Kawasaki Steel)合并成立了JFE控股公司(JFE Holdings)。
1991年前苏联解体时,尽管多年缺乏投资,却依然超越日本成为世界大的产钢国。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私有化吸引了大量的新设备投资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21 世纪初,在俄罗斯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再加上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创造的巨大需求,为俄罗斯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出口市场,使其成为全球五大产钢国之一。
20世纪末期:进入全球化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印度企业家Lakshmi Mittal(拉克希米·米塔尔)创建了米塔尔钢铁公司(Mittal Steel),使大量亏损的国营企业成为盈利的私有企业。
2006年,公司与安赛乐合并,成为了世界上大的钢铁生产商,全球雇员超过26万人。
2007年,印度塔塔钢铁公司并购了英国康力斯(Corus)。
随着技术、革新和资本流向四面八方。
韩国浦项与东国制钢(Dongkuk Steel)和淡水河谷在巴西成立了合资联合钢厂。
南美洲的钢铁生产商,如巴西盖尔道和阿根廷德钦集团(Techint)公司也在世界各地建厂。
这里仅列举几家,新的生产商也层出不群。
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土耳其的钢产量从1500万吨增长到2900万吨,仅次于中国和印度。土耳其目前是混凝土用钢筋的主要出口国,也是钢结构用长材的大净出口国。
中国钢铁发展历史
到20世纪中叶,中国还新建了许多钢铁企业,据统 计当时有超过4000家钢铁企业,年产粗钢3.5亿 吨。然而,这仍不能满足需求,中国钢铁工业继续 增长。
2011年,河北钢铁集团成为中国大的钢铁公司, 粗钢产量超过4400万吨,成为世界第二大钢铁生 产商。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宝钢),紧随其后, 产量4300万吨,位居世界第三大钢铁生产商。 2019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9.96亿吨,创历史高。
神话故事有哪些?
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牛郎织女、天仙配、嫦蛾奔月、伏羲画卦、神农尝百草、雷泽华胥、常羲沐月、愚公移山等等。
1、【盘古开天地】
久远之前,天和地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睡了一万八千年后,醒来发现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将混沌一片的世界分开: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因为担心天地会重新合上,盘古用自己的 身体支撑实在 天地间的距离,过了许多年,盘古终于累倒下,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2、【后羿射日】
远古的时候,帝俊与羲和生了10个孩子都是太阳,他们住在东方海外的扶桑树枝条下,本来是轮流跑出来在天空执勤,照耀大地;后来因为集体出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大地出现了严重的旱灾。为了拯救人类,后羿张弓搭箭,向那9个太阳射去。天空出现爆裂的火球,坠下一个个三脚的乌鸦。最后,天上只留下一个太阳。
3、【女娲造人】
传说女娲用泥土仿照自己创造了人类,又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传为婚姻女神。女娲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地照顾我们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
4、【精卫填海】
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5、【愚公移山】
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又何必担心挖不平呢?”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