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舞台春秋_舞台春秋卓别林
钱币兴衰史?
中国钱币拥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代开始,每一个朝代的建立,都会铸造和发行属于自己的钱币。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传承,最终形成了如今的纸币。许多收藏家热衷于收藏钱币的原因,除了其本身的价值,其文化价值非常的大!
不知道大家有没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在汉字中,一般与钱财有关的字,全和贝有关:贡、财、败、贩、贯、货、贪、购、贷等等。原因是最原始的时候,人们把贝壳当作货币,最原始的贝币,是3000多年前的商代产生的,贝币可以说是钱币的老祖宗。
贝币之所以成为货币,是因为一来它本身比较好看,二来它天生就是一个一个的,便于计数,再者它很坚固,而且很容易携带。最重要的是它不容易得到,比较珍贵。但是随着商品越来越多,而交换也迅速的发展了起来,货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时候人们就开始用铜来仿制贝壳随着,人工仿制外壳铸造货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的货币就慢慢的退出了货币的舞台。
春秋战国时期,人工铸币已经开始流行起来,贝币逐渐退出了货币的历史舞台。战国时期,已经确定了四种货币体系,分别是,刀币,布币,蚁鼻钱和环钱。
说到这里不仅要着重提一下秦始皇,他的出现改变了货币史上的混乱局面,秦统一了六国后,随即统一了货币、度量衡,是货币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自从秦朝规定的这种方孔钱的样子确定了下来,就一直延续到了民国。这种货币的优点显而易见。它便于携带,重量较轻,储存也方便。而且方孔圆形,这也符合了中国人传统宇宙观的体现,同样,这也是皇权至上的象征。
往后历朝历代也一直沿用圆形方孔铜币,不同的朝代会变更年号印在上面。中国初期的时候,把铜币改成了银元,之后就是建国初期1948年12月1日首次发行的人民币纸币,至1999年10月1日启用新版为止共发行五套,形成了包括纸币、硬币和塑料钞、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
春秋和战国时期划分?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名字由来
春秋战国来源于春秋和战国两部分,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据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的解释,春秋意指春去秋来,以编年体形式记录史实。
而战国的来源是《战国策》,是国别体的史书,作者是西汉的刘向。
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这五个人。
启示
春秋战国时代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舞台:不管是出身尊贵还是落魄士者,不管是出身名门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白发苍苍还是稚龄童子,只要有才干,有想法,都能封候拜相得到重用一展才华。苏秦、张仪、管仲、范雎都是平民出身,老的更有百里奚,少有天才甘罗十二岁拜相。
改革与争霸战争并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显著社会状况。可以说,春秋每一位霸主的出现都是改革的结果,战国七雄之所以能并踞中华大地,也是不断革新的结果。原因是,称霸战争需要以政治经济作为后盾,进行改革是迅速提升诸侯国实力的必要手段。从春秋到战国,是改革接着改革,战争连着战争,在改革中国家强盛,在战争中国力受创。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发展进步的。
粉墨春秋什么意思?
指用白粉黑墨化妆登台演人生大戏。
如:粉墨登场,是一个成语,由“傅粉登场”一成语演变而来。意思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后引申为指在某一场合担任某一角色。
臧懋循《元曲选后序》:“而关汉卿辈至躬践排场,而傅粉墨。”
粉墨意思是修饰。敷面画眉的白粉与黑墨,指妇女的妆饰;演戏化装;比喻事物迥然有别;比喻美丽的色彩;修饰文词,使其含义有所分别。
春秋指岁月,人生。如:尊公,方今春秋几何?
作家三盅说:清茶一盅品甘苦,浊酒一盅话悲喜,薄粥一盅写春秋。
春秋和战国怎么区分?
春秋战国的区分有几种不同。
一是春秋处于西周时期,国家形态是一个国加上若干个诸侯国。而战国是若干个郡县制国家。
二是春秋封地是世袭制,官职一般为贵族传承。而战国时期封地和官职不再世袭,寒门布衣开始登上舞台。
三是春秋多为氏族集体生产,而战国开始编户,家庭生产开始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一、私人讲学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落、私学兴起。
1)原因:
私学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的变革。各阶级矛盾尖锐,构成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文化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生产力大发展为更多的人脱离物质生产从事脑力劳动,为思想、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物质产品和更宽广的活动舞台。
而学术下移与士阶层的崛起是其最为直接的因素。首先社会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学在官府”被冲破,私藏于官府的典籍文物逐渐扩散到民间,掌握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员流落到下层,成为私学的教师,同时也有了可供学习的材料。
其次,社会上不少人为了求得经济上、政治上的发展,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知识。“士”作为一个文化阶层受到了各诸侯国的重视,养士之风盛行,掌握知识的庶民便有登上政治舞台的机会,私学的创办人又都以各式“治国治民”的方案相标榜,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二、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第一,冲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的旧传统,使学校从王宫官府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较独立的社会职业,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可以随处讲学,学生也可以自由择师。教育的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较密切的联系,改变了官学死板僵化的风气,推动了古代学术的发展,培养了不少有贡献的学者和治术人才。
第二,扩大了教育对象,孔子首创有教无类,并在私学中付诸实践,成为当时各家私学一致遵循的原则。教育对象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平民,使学校教育和人才成长的的基础更为广阔,也为学术的广泛传播拓宽了道路。
第三,使教育内容得到了新的发展。在教育内容上,打破了西周“六艺”教育范围,各家都可以自己传授自己的政治、道德观点和新的知识、技能,培养了各类人才;
第四,在教育方式上,私学可以没有固定的教育场所,而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求学为动力基础,办学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
第五,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等方面有辉煌的成就,私学的产生促成了一大批教育思想家的产生,形成了古代教育思想的第一次高潮,不仅《论语》、《孟子》等著作中包含深刻而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经验,而且出现了像《大学》、《学记》等许多教育专著,对后代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产生了很大影响,确立了我国教育在世界教育史方面的地位。
总之,私学的产生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次大的变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私学取代官学,依靠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来发展教育事业,不仅符合历史潮流,也开辟了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