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所踪_不知所踪什么意思
不知其踪的意思?
意思上也是不知所云,来源上也是不知其所宗。
与“不知所踪”这几个字比较接近的,有一个成语“不知所终”,意思是说不知道这个人结局、下落,是什么时候、在哪里、什么原因消失的。如果写文章的人说的是这个意思,写成“不知所踪”就不对了,因为这几个字凑在一块,什么也不是。
“所”字是一个助词,它后面带一个动词,而且必须是及物动词,合在一起,变成了一个名词性结构,或者说,相当于一个名词,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相关联的各个方面,诸如人、事、物等等。例如,所想,是想的事情;所见,是看见的东西;所杀,是杀死的生命。而“踪”字是“足迹”的意思,是名词,根本无法与“所”字配套。如果想说的意思是“不知道他的踪迹”,可以用“不知其踪”,勉强说得过去,但仍有生硬的感觉。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所”字只能加在及物动词前头,绝对不能加在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前头。
第二,当“所……的”作定语时,它所修饰的名词在意念上一定得是动词的受事。 还有,“不知所终”所要求的语境,是说一件比较严重的事情,前提是这个人已经“终”了,这个失踪,时间已经不短,是死是活,也说不清楚,也不知道他是如何“终”的,“终”在哪里
不知所起不知所终什么意思?
应该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不知所终,一往而殆”意思是:感情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开始了,而且愈来愈深厚;感情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结束了,而且愈来愈淡薄,甚至一去不返,沧海桑田。
“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出自于汤显祖的《牡丹亭》的题记。
明代《汤显祖诗文集》题记《牡丹亭》原文:“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
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不知所踪的踪是什么意思?
踪的意思就是:行踪。
“不知所踪”造句:
1、顺城大街旁,昔日印有广百百货名称的门楣装饰已经不知所踪。
2、接着,无数相似的片段不知所踪,其中一些内含物形成了核酶,能加快反应速率,包括复制速率。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恨不知所踪,一笑而泯.什么意思?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句话出自汤显祖的《牡丹亭》的题记:恨不知所踪,一笑而泯。则是后人联的【原文】“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
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
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翻译】天下女子的多情,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
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像杜丽娘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多情的人了。
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为情而生。
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复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梦中产生的情,为什么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
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亲,等到挂冠辞官后才感觉安全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说法啊。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恨不知所踪一笑而泯是什么意思?
感情不知道从哪而起,却越来越深刻,一往情深;怨恨也不知道去了哪里,相视一笑就自然的泯灭了。
拓展资料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汤显祖《牡丹亭》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译文: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为情而生。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复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