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关于清明的来历-关于清明的来历和传说
清明的由来?
清明这种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 这与此前一天的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相传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毒计谋害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跟他一道出奔的臣子中有一人叫介子推。
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给重耳吃。十几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
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的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御林军上山搜索,但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便会自己走出来的。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一阵哭拜,安葬遗体时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洞,洞里有 一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的已起源?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和冥节。下面详细介绍:
一、寒食节
寒食节源于战国时期,为了纪念伯乐和春申君。传说伯乐曾在寒食节这一天死去,春申君为了纪念他,不吃火食,只吃寒食,从此人们在这一天也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故称“寒食”。
寒食节还有另一说法,传说晋景公时期,蒲卢侯因为得罪了太子,被父亲晋景公贬往穷乡僻壤,无路可走之际,有一个良人给他照顾,后来蒲卢侯得以回到王朝中,非常感激这个良人,于是定了寒食节来纪念他。但这个传说并不是很可靠。
二、冥节
古代先民认为冥界和人间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冥界的祖先需要在特定的时间里得到人间的供奉和祭祀。因此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人们要上坟祭祀祖先,称之为“冥节”。
三、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人们将寒食节和冥节合并在一起,称之为清明节,时间为农历三月初五。记录清明节的最早出现是唐朝时期,唐代文人杜牧有一首《清明》诗,诗中明确提到了清明节这个节日。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祭祀祖先和缅怀逝者的节日。人们在清明节这天会带上礼品,到祖先墓地祭拜,扫墓、烧纸、燃香、供奉,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之情,也是我国文化中家庭美德和孝道的重要体现之一。
总之,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寒食节和古代的冥节,随着时间发展逐渐演化成为现在的清明节,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
清明节的来源是什么?
这是由清明节的来历所决定的。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chóng ěr),为逃避迫害而流亡时,一次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随从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吃了,重耳渐渐恢复了体力,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时,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即历史上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却唯独漏掉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地到绵山隐居。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但因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发现其衣襟上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