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比翼知识网!
比翼知识网LOGO

但愿人长久 苏轼

2025-07-20 22:24
放那个
25

苏轼为什么要写但愿人长久?

但你知道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原本的意思是希望人的寿命长久,而不是爱情亲情吗?这就要从苏轼写这首诗的意图说起,这首诗是苏轼在丙辰二年写给他的弟弟——苏辙,那时他们已经六七年未见,但仍旧兄弟情深,对彼此的思念十分深厚;既然感情还在,自然是希望双方寿命长久,日后能再相聚。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借这首词表达了对谁的思念之情?

对苏轼弟弟苏辙的思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出自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本是写给自己的弟弟,中秋时节对其弟弟的思念,因为是政治原因。 二人分在两地,不能一起过节日。用这首词俩寄托他对他弟弟的想念和希望他们在政治道路上面少点波折。用简单的语句诉说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和自己的无奈和心情。

但愿人长久表现了苏轼对什么的宽大胸怀?

“但愿人长久”一句出于苏轼《水调歌头》,这首词全名为《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我们要想理解此句表达的胸怀,必定要看此词的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公园1076年)的中秋佳节之时。熙宁七年—熙宁九年,苏轼在密州当任,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诸城。当时一到任苏轼就写下了“今年好风雪,会见麦千堆”的诗句,期盼着农民会有好收成。

不料,时年就遭到了严重的蝗灾,出现了“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的景象,因此,在任时,苏轼大量的时间都在积极赈灾,虔诚斋戒吃素,为民祈福。当时,因为收成差没有足够的粮食吃,民间就有人把“多余”的孩子扔到街上,于是他就找人收养,由官府每月拿出粮食来补助,由此可以看出,他着实爱民疼惜苍生。

苏轼在密州的生活十分清苦,但他厌倦汴京的党争生活,在地方任职更能完成他真正的心愿,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扎根在基层,真正为老百姓办事。所以,这一时期,他的作品中充满着对地方百姓的关怀和对未来的期许。而地方的自然风光也给了他更宽广的创作视野和生活经验。

因而,苏轼的词在密州时期有了重大发展,初步形成了豪放的词风。我们都知道苏轼所在的宋朝,是婉约派词风大为流行的年代,比如代表词人柳宗元之词,多表达莺莺燕燕,凄凄惨惨戚戚之情。而正如苏轼自言,“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说明苏轼有意开宗立派。

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所作《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次年所作这首《水调歌头》都是这一时期豪放词作的代表。前一首昂扬乐观,同仇敌忾颇为壮观;后一首则抒发了团圆时节的郁郁不乐之情,尽管充满苦闷和伤感,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还是回到了苏轼惯有的乐观,对未来仍然有憧憬。

 现在我们再回看《水调歌头》本身。中秋团圆时节,他想起兄弟苏辙(字子由)在济南不能赶来团聚,那时他们已经分别了七年,不禁心潮起伏,写了这首词。

明月在天上,我只拿酒与它对酌,不知道天上宫阙是何年月?向往天上的纯洁,但是又眷恋人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探求人生悲欢离合,正如明月的盈亏,永远无法改变。但是,诗人并不消沉,而是以旷达的祝愿作结:只要人长在,纵然千里阻隔也能共赏同一明月。可见,苏轼想到不能与亲人团聚,但是知道兄弟在远方也安好,也能看到同一片天空和月亮,心里便觉得安慰。

这首词虽然给人朦胧和惆怅之感,但是词境辽阔明快。南宋著名文学家胡仔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所以,这首经典的“但愿人长久”才能流传至今,为人所慨叹,因是它包含了世人共有的感情,人生实苦,但饱含对生活乐观的希望,期望花好月圆人长在,亲人爱人朋友都能永远相伴的淳朴情怀。然而,人生又受限于生命短暂,对于逝去的亲人,吟诵此句,更有一种纪念逝者的悲戚之情。

但愿人长久 苏轼

 

 

声明:如果本文侵犯作者的权利,请联系本站予以删除。

COPYRIGHT © 2023-2025  比翼知识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1500519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