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琦君的简介(琦君的简介资料)
琦君原名叫什么?
琦君(1916-2006),原名潘希珍。现当代台湾女作家,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2006年6月7日凌晨4时45分病逝于和信医院,享年90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 琦君《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她也是著名电视剧《橘子红了》的原作者。
读诗琦君大概内容?
内容是介绍了学习诗歌的心情以及难题
琦君的方寸田园的主要内容?
作者以一位文友先忘情于幽雅的田园风光,后又“匆匆赶回十丈软红的台北市”的事例,借用陶渊明理想国桃花源中人“也关心着洞外的人间岁月”,来说明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不可能“息交绝游”,还用苏轼和王安石的故事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山水使人理智清明,友情使人心情温厚。”
可是,生活在都市的人们,“都会倾向山水田园”,却又欲归不能,面对“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兼得”的无奈,作者坦然一笑,她认为“俗愿”是人追求生活情趣的表现,如果没有“俗愿”,“恐怕连山水田园之乐,都不能体会了”。
因此,只要心存“俗愿”,“安之若命地在现实生活中追寻”心灵上的恬静,灵台之间的方寸田园,不仅远胜幽雅的自然山水田园,而且还能摆脱“都市的俗尘”。
琦君,月光饼,赏析,主要内容?
已经不是第一次读琦君的《月光饼》了,读着读着,发现怎么读都读不腻,这真是很奇怪的事——文中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和太多的修辞手法。
不过,又不是白描,当然不是了。只是感觉文章很朴实,像记叙文又像散文的那种。 对于琦君,我了解的并不是很多,只知道她是我们温州人,准确的说是永嘉人(既温州人),后来移居台湾,便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家乡。《月光饼》也正是她用对家乡的月光饼的思念寄托了她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也是回忆童年的美好生活。 很奇怪,琦君所说她小时候吃过月光饼我似乎从来没见过,也没吃过。脑中唯一想起的外形相象的就是桥墩月饼,不过馅料也是不同的,大小各异,厚度是要比月光饼厚多了。 文中琦君讲述她自己特爱吃月光饼,且特别是月光饼上的五彩画纸,特爱收集,甚至于长大了钉成本以作纪念。不过,也正是这样,年少时的她为了和比她大两岁的表姑换五张彩纸,表姑只有三张,想和她换一个月光饼。两人都不肯,就吵了起来;于是,画纸被表姑撕碎,月光饼被琦君踩碎,她也说了让表姑伤心的话:“你还吃月光饼!再吃,脸长得更大更扁,雀斑就跟饼上的芝麻那么多了。”两人“掩面痛哭”,自然,错在她。她的母亲赶来,把她训了一顿,又送了一个月光饼给她表姑,说了一句:“女大十八变,变张观音面。”表姑受伤的心立刻痊愈了,事后,表姑还分了一半月光饼给琦君。 一件小事,或者说只有一件小事,就可以勾起无尽的思念。琦君对大陆的想念真的很浓。末了,她说了一句:“中秋节,一年又一年,来了又过去,什么时候回家乡去吃月光饼呢?”这让我想到了水木年华的《在他乡》:“我多想回到家乡,回到她的身旁,让她的温柔善良,来抚慰我的心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