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的由来30字左右-国庆节的由来30字左右介绍
国庆节的来历和习俗各30字左右?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
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
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那么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许广平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毛泽东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
从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
中国国庆节的习俗
假期安排
1999年起国庆节是中国大陆的“黄金周”假期。国庆的法定休假时间为3天,再将前后两个周末调整为一起休假共计7天;中国大陆海外机构及企业则为3-7日;澳门特别行政区为2日,香港特别行政区为1日。
阅兵仪式
每逢五、十周年会有不同规模的庆典和阅兵,历史上影响较大且最具代表意义的是开国大典、建国5周年、国庆宣传画10周年、35周年和50周年、60周年的六次大阅兵。
从1949年开国大典至今,共举行了十四次国庆阅兵。
1949年至1959年十年,共举行了11次国庆阅兵。
196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实行“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方针,改革国庆典礼制度,实行“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
1964年国防部颁布的军队列条令中,第一次列出阅兵条款。随后,由于“文化大革命”及其他原因,连续24年没有举行国庆阅兵。
1984年,根据邓小平的提议,中共中央决定恢复阅兵,并于1984年国庆35周年时举行大型的国庆阅兵式。
1999年,中共中央决定举行建国50周年阅兵,于199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大型的阅兵式。
XX年国庆节举行建国60周年大阅兵。
其它各国的节日: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国庆节,各国对于国庆节的庆贺方式,由于传统和习俗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国庆节是每个国家的重要节日,但各国国庆节的名称有所不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叫“国庆节”或“国庆日”,还有一些国家叫“独立日”或“独立节”,也有的叫“共和日”、“共和国日”、“革命日”、“解放日”、“国家复兴节”、“宪法日”等,还有直接以国名加上“日”的,如“澳大利亚日”、“巴基斯坦日”,有的则以国王的生日或登基日为国庆,如遇国王更替,国庆的具体日期也随之更换。
国庆节由来50字短?
国庆节庆典活动有利于引导人们深化对新中国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1949年10月1日,我国成立。历经73年的砥砺奋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国庆节庆典活动有利于深化人们对新中国史的认识,引导人们在对新中国史的回顾温习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国庆节庆典活动有利于引导人们传承中华文化精神,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是一个国家独特的精神标识。国庆节庆典活动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基础。
国庆节庆典活动有利于引导人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国庆节是体现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大庆典活动,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庆节的来历50字?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就曾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我国封建时代、国家喜庆的大事,莫大过于帝王的登基、诞辰(清朝称皇帝的生日为万岁节)等。因而我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今天称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
1949的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的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的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主席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那么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许广平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毛主席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1949的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从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
国庆节的来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即开国盛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最早提出国庆日的,是时任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民进首席代表马叙伦先生。1949年10月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许广平委员发言:“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林伯渠委员也发言附议,要求讨论决定。当天会议通过《请政府明定十月一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以代替十月十日的旧国庆日》的建议案,送请中央人民政府采择施行。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决议指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兹宣告:自1950年起,即以每年的10月1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这就是把“10月1日”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日”,即“国庆日”的来历。从1950年起,每年的10月1日成为了中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
国庆节的来历?
这源于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正式建立了中国,国庆节是一件很有意义,刻骨铭心的事,它代表着国家的胜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节日。国庆节的意义体现了三个国庆庆典的基本特征:展现力量,增强国民信心,展现凝聚力,施展号召力。现在的国庆节是全民的,体现了全民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阅兵式是为了展示我国的强大和繁荣,每逢国庆日来临,全国各地都会举办各种迎接国庆节的活动,庆祝我们国家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