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唇亡齿寒出自-唇亡齿寒出自哪里
文言文《唇亡齿寒》的原文与译文?
唇亡齿寒
【原文】
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周子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
【译文】
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楚两国起兵救赵。秦王盘算道:“如今齐、楚前来救赵。如果他们团结一致,寡人就退兵;假如他们一盘散沙,就要乘势攻打它。”(这时),赵军没有粮食吃了,(就派人)向齐国借粮食,可是齐王没有理睬。(齐国的谋臣)周子对齐王说:“大王不如把粮食借给赵国来让他击退秦兵,如果不加理睬,秦兵就不会退兵,这样秦国的计策就得逞了,而齐国、燕国的策略就失误了。而且赵国对于燕国、齐国两国来说,正是御秦的天然屏障。(我们之间的关系)就像牙齿跟嘴唇的关系,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今日赵国灭亡了,那么明日灭亡之祸就会降临到齐国、楚国身上了。再说援救赵国的关键,就好比捧着漏瓮浇灭烧焦的锅一样(实在是十万火急)。而救赵国是一种高尚的“国际”义举;而击退秦国,也可以张扬名声。(现在能够有机会)坚持道义挽救即将灭亡的赵国,以威力击退强大的秦兵,不努力去做这些事,却一味地吝惜(一点)粮食,为齐国利益考虑,这种战略决策显然是错误的啊。”
【启示】
周子劝说齐王救赵的理由:1、唇亡齿寒,赵国与齐国利益相关,救赵就是救己;2、救赵一方面显示了齐国的国际道义、高尚道义,一方面也通过击退亲兵而扬名于各诸侯国。合而言之,其实就一条:对齐国有利。
唇亡齿寒出自春秋还是战国?
唇亡齿寒出自春秋时期
唇亡齿寒和假途灭虢这两个典故都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这个辅呢指的是面颊骨,车呢指的是牙床,这俩连着,缺一不可。意思就是晋国要借咱们的道,去打虞国,可是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你把道路借给了晋国,等他灭了虞国,那咱们虢国也就跟着灭亡呀。果不其然,这虢国畏惧这个晋国势大,借道给了晋国,晋国灭了虞国,结果回军的路上来了个顺手牵羊,就手儿,也把虢国给乎撸了。
唇亡齿寒出自什么?
唇亡齿寒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唇亡齿寒的故事是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