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蝉的作者,蝉的作者虞世南怎么读
叶圣陶的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郁郁不得志的感情。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蝉法布尔课文结构?
课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两个部分的说明顺序是按照蝉延续生命的几个过程安排的——先由幼虫到成虫,然后成虫产卵完成繁衍,孵化成幼虫结束,这就是蝉循环往复的生活史。作者并没有按照昆虫的一般成长过程一一卵,幼虫,成虫的顺序来介绍,而是从幼虫时代入手,介绍这一过程,这正是作者别具匠心的地方。
第一,蝉的幼虫生涯占了它生命的大部分时间。
第二,这部分的生活不为一般人了解,容易引起读者兴趣。
别巨匠心而井然有序的说明顺序。
综上所述,全文以作者对蝉一生的观察进程为线索,以幼蝉夏至出洞开头,又以幼蝉天冷入洞结尾,首尾衔接,将蝉一生的生长过程连接得十分完整,文章也因此而显得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志向?
蝉》是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虽然篇幅不长却哲理分明,诗人咏物寓意,借助精炼的文笔描绘蝉的特性,勾勒出高洁品格,借以表达内心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形象生动,值得细品。
诗人用凝练精致的文笔描绘蝉的特性,借物寓意,巧妙有趣,哲理分明。
一、比兴起笔,高洁意象
诗人开篇便用凝练精致的文笔,勾勒出蝉的形象,蝉伸出触须饮用“清露”,“垂緌”是对蝉外形描写,蝉伸出的触须呈现下沉之势,所以作者用“垂”形容,而“垂緌”的含义并未流于表面,它另有内涵。古人帽带同样有下垂部分,这种装饰和蝉的触须形态相似,故而“垂緌”是作者的比兴,写蝉其实也在写人,点明人的显宦身份。
蝉的头上有像冠缨一样的触须,“垂緌”暗示了显宦身份

开篇作者直接描写蝉的形态和食性——蝉垂下触须饮用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所以作者在写蝉的时候用了“清露”去描绘蝉的食性,而继续映射到人,似乎产生了矛盾——显宦往往是富贵的象征,而富贵与“清”相对,两者的气质相冲。所以能够推测出,作者并非在描绘显宦是清廉的代表,而是表示即便是显宦之人,也应该追求清廉。
诗人用这种巧妙的联系展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他想要成为像蝉那样志向高洁之人,即便身居要职也需保持清廉。诗人比兴起笔,在开篇便流露出内心所想,句短意长,富有哲理,让人回味无穷。
二、自然流畅,引人遐想
在第二句中作者并未直接描写蝉的形态,而是关注蝉的声音,“流响出疏桐”,蝉发出的声音从“疏桐”中溢出,不见蝉影,但闻蝉声,引人遐想。作者选用的意象也十分精致,“疏桐”描写桐树的高挺伟岸,桐树原本就高大挺直,一个“疏”字更强调了桐树高挺伟岸的特性,气冲霄汉,震人心魄。
梧桐树高大挺拔,诗人把蝉的鸣叫之处定在桐树上,和下文的“居高”对应
蝉在高大的桐树上发出声音,这是常见的景象,但作者却将其写得巧妙有趣,诗意盎然。让人置身其中,在想象中体会桐树的高大,品味蝉鸣的悠扬。一个“流”字让蝉鸣的力度尽显,蝉在树上大声鸣叫,而在桐树的映衬下,蝉的形象俨然多出一份俊逸,照应了蝉的高洁特性。
在前两句里,诗人把蝉与人的共同处通过他们各自不同的元素巧妙联合起来,蝉对应的元素有触须、饮用清露,居高鸣叫,而人对应的元素有显宦身份,清廉与高洁,作者通过比兴,将蝉和人联系在一起,点明了自己的高洁追求,这是建立在相似基础上展开的联系,利用隐喻映射构成了一个哲理分明,充满趣味的诗文世界。
三、承接上文,发表议论
在描写了蝉的特性之后,作者承接上文发表了自己的议论,他用“居高声自远”点明蝉声高远是因为“居高”,而蝉的居高是客观事实,与上文的“疏桐”照应——蝉在高挺伟岸的桐树上,所以声音远扬。这一句同样是比兴,表面上是蝉的声音远扬,实际上是人的“声名远扬”,从蝉声中能够看出诗人对人“美名远扬”的描绘。
在诗人看来人的美名远扬和蝉声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蝉在高位发声能够传送很远,而志向高洁的人自然也会声名远扬。在比兴中,诗的哲理韵味更为浓厚,作者在发表议论的同时,再度对人高洁品格进行赞美,展现出自己对于这种品格的追求。诗人巧妙地将高洁人格美名远扬的因果镶嵌在自然事件里,用更富有说服力的自然现象点明真正的原因,巧妙生动。
四、否定偏见,歌颂美德
在诗的最后一句里,作者继续延续上文的内容,进一步解释蝉鸣远扬的原因是“居高”而并非“藉秋风”,一般人会将蝉鸣远扬的原因归咎于藉秋风,但作者却另寻视角,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揭示真理,在解释蝉鸣的真正原因时否定了传统认知中的偏见,同时也赋予更深的内涵——品质高洁的人,不需要借助外界便可声名远扬。
蝉的声音远扬并非是借助秋风之力,而是“居高”,诗人借助蝉鸣远扬的自然现象揭示其中哲理,并歌颂了高洁品格。
作者在最后两句揭示了主旨,歌颂了人的美德,诗中的“自”和“非”用得极为巧妙,“自”说明蝉鸣远扬是自身的原因,是自然而然的事,无需辩驳,而“非”则否定了偏见,纠正了错误的认知,进一步强调了蝉鸣远扬并非借助外力。“自”和“非”形成了对比,作者用鲜明的立场,展现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他赞美高洁品格,对这种品格予以肯定,其实也是对这种人格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