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儿爷是什么意思_兔儿爷是什么意思网络用语
什么是兔儿爷呀?
兔爷是北京老传统玩具,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这样描写:“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
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
” 而它最早出现在明末,用来祭月的,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 明《北京岁华记》载:“市中以黄土博成,曰兔儿爷,着花袍,高有二三尺者。
” 兔爷形象来源于月中的玉兔却又不同,有这么一个传说: 当时北京流行瘟疫,玉兔下来治病,可是因为一身白,谁都不让进,她只好去庙里借神像的盔甲打扮成男子去挨家挨户治病,为了赶时间,她换乘了好多种动物,狮子老虎什么的,当最后人们看到她返回月宫,才恍然大悟,为了感谢玉兔,就在每年中秋以兔爷像来祭祀。
清末徐柯在《清稗类钞•时令类》中说:“中秋日,京师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贴金泥,身施彩绘,巨者高三四尺,值近万钱。
贵家巨室多购归,以香花饼果供养之,禁中亦然。
” 但由于“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风俗,小孩子经常在傍边模仿母亲祭祀的样子,兔爷就慢慢交给小孩子祭祀了,再后来就演变成儿童玩具,并产生了好多能活动的形象。
例如在《春明采风志》就曾记载记载:“其制空腔,活安上唇,中系以线。
下扯其线,则唇乱捣。
” 在北京还有一种俗称“叭哒嘴”的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
在清朝年间,上至北京东安市场的高级货店,下至各大庙会集市及繁华地区街摊都会有摆卖的“兔爷儿”。
那时的兔爷儿,多是用泥模子扣出来的,也有手工捏的。
除了头顶上那对长耳朵和画上的三瓣儿嘴巴露出兔子模样外,“兔爷儿”的身体、脸形、姿态都是人的样子。
除源于清光绪年的一种金甲红袍、端坐于莲花塘上的正统型兔儿爷外,常见的兔爷儿大致分为戏曲角色型和生活型两类。
前者脸谱穿戴、身段神气。
后者更加人化,也更趋社会时尚,如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钝、卖茶汤的……社会群相应有尽有。
现如今,兔爷儿已成了稀罕物。

在厂甸、后海、以及少数商场的工艺店里还能偶见。
东岳庙北京民俗博物馆中保存了一些各种造型的兔爷儿玩具。
虽然这种民间工艺品的人气大不如前,不过还是有一些年轻人、外国游客对这种民间味道很感兴趣。
在民间,对兔爷儿还有个说法,指的是被女人包养的小白脸。
兔子爷什么意思?
意思是兔的祖父。
兔子,兔的通称;詈词。“兔”的基本含义为哺乳动物,如兔子;引申含义为古称娈童。“爷”的基本含义为父亲,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引申含义为祖父,如爷爷、姥爷。
“兔儿爷”的来历?
兔儿爷是在明朝末年出现的。
明人纪坤在《花王阁剩稿》中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拜之。”翻译成白话就是讲:在京城的中秋节,人们都用泥土捏出兔子外形,还穿戴衣帽,盘坐着如同人一般,家里子女都会祭拜它。
从明代开始,汉人祭祀月亮,就需要摆放兔儿爷,这是最早的关于兔儿爷的记载。
清朝建立后,清朝皇室不仅没有破坏汉族祭月的传统,反而继承得相当虔诚。后宫的祭月活动更是郑重其事,搞得十分隆重。
民间祭兔却没有这么庄重规矩,突出了游赏性质。百姓把玉兔称做兔儿爷,这虽然少了些严肃庄重,但非常亲切,皇家的礼俗由此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民间节日。到清末时期,兔儿爷变成既是拜祭品又是中秋节儿童的玩具。
民国时期,虽然又改朝换代了,但祭拜并玩赏兔儿爷的风俗仍在延续。一到中秋节,兔儿爷的摊子到处都是。前来买兔儿爷的大人小孩人头攒动,熙熙攘攘。
直到现代,兔儿爷也是很受当地人欢迎的手工艺品。
小说中兔儿爷是指什么?
兔儿爷是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人们按照月宫里有嫦娥玉兔的说法,把玉兔进一步艺术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后,用泥巴塑造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兔儿爷。
琉璃兔儿爷是什么意思?
指的是琉璃做的兔儿爷。
兔爷(民间传说)一般指兔儿爷(流行于北京城的儿童玩具)。 兔儿爷是北京市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属于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每逢中秋节,北京城里的百姓都会供奉“兔儿爷”。这一习俗源自明代。
